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以后,我国已开始从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变。伴随着这个进程,我们要加快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在这个特定背景下,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在于,按照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为重点,统筹城乡发展,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一、农村人口素质现状与强化农村公共服务的现实需求
一般而言,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有很强的正相关性。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口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在受教育年限、医疗水平、农村文化等方面,与城市相比,差距很大。从总体上说,我国农村相对较低的人口素质与我国城乡协调发展和建设新农村的要求不相适应。
与城镇相比,农村教育比较落后,广大农民在教育方面的压力增大。农村教育水平的落后,直接导致城乡劳动力素质的差距。从广大农村的情况看,目前的突出问题是:第一,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较低。20xx年,农村劳动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33年,尚未达到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而城市该指标是10.20年。全国现有8500万文盲、半文盲,3/4以上集中在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和国家级贫困县 。此外,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滞后。据统计,农村劳动力中除农技外,具有一技之长的不足1%,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 。第二,教育资源城乡分配严重不平衡。例如,20xx年教育预算内经费用于农村的比例不到30%。第三,教育费用的过快上涨,加大了广大农民的负担。例如,按农村生活费计算,在农村培养一个高中毕业生约需2万元,培养一个大学生则需4.8万元。据安徽省城调队对某县的调查,按该县20xx年2668元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计算,培养一个大学生相当于该家庭一个劳力18年的纯收入 。
当前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仍在建立过程中,“一人得病,全家返贫”仍然是广大农民最担忧……
- 下一篇:析文化发展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