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个体投资者的有限理性
依据传统经济理论,经济行为人是完全理性,并依据效用最大化原则进行决策的。但经济学家西蒙(1976)则基于经济行为人自身信息的非完全性和计算能力的有限性,提出了“有限理性”假定。他认为个体决策者只有有限理性,只能追求较满意的目标。近几十年来,大批心理学家也一直在收集“经济人现实人”的证据,他们认为,人的情绪、性格和感觉等主观心理因素会对行为人的决策构成重要的影响,而预期效用理论、贝叶斯学习和理性预期无法对个体行为人的决策过程进行有效描述。这点正如Tversky&Kahneman(1986)所言:“由于大量的心理实验分析结论和理性公理中的一致性、次序性和传递性原则相违背,而且这种违背带有系统性、显著性和根本性,因此,客观上需要新的经济理论对行为人的决策做出更合理的解释和更稳固的支持。”
依据传统经济理论,经济行为人是完全理性,并依据效用最大化原则进行决策的。但经济学家西蒙(1976)则基于经济行为人自身信息的非完全性和计算能力的有限性,提出了“有限理性”假定。他认为个体决策者只有有限理性,只能追求较满意的目标。近几十年来,大批心理学家也一直在收集“经济人现实人”的证据,他们认为,人的情绪、性格和感觉等主观心理因素会对行为人的决策构成重要的影响,而预期效用理论、贝叶斯学习和理性预期无法对个体行为人的决策过程进行有效描述。这点正如Tversky&Kahneman(1986)所言:“由于大量的心理实验分析结论和理性公理中的一致性、次序性和传递性原则相违背,而且这种违背带有系统性、显著性和根本性,因此,客观上需要新的经济理论对行为人的决策做出更合理的解释和更稳固的支持。”
作为响应,行为金融学家在“有限理性人”的假定下来研究金融市场的投资者行为。行为金融理论认为,每一个现实的投资者都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理性人,其决策行为不仅制约于外部环境,更会受到自身固有的各种认知偏差的影响。依据Hirshleifer(20xx)的分析,投资者出现的各种认知偏差都直接或间接可以归因于以下心理因素:启发式简化(heuristics)、自我欺骗(self-deception)和情感性判断(feeling and emotion-based judgments)。其中,应用启发式简化可以解释许多已被证明的认知偏差,比如显著性和适用性效应(salience and availability effects)、构架效应(framing effects)、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和参照效应(reference effects)等。利用自我欺骗则可以解释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自我归因偏差(sel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