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兵法主张“合军聚众,务在激气”“临境近敌,务在厉气”“气实则斗,气夺则走”,这股气,便是军人的血性。习主席强调:“和平时期,决不能把兵带娇气了,威武之师还得威武,军人还得有血性。无论什么时候,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不能丢。”在2015年全军政工会上,更是将“有血性”作为新一代革命军人的标准和要求。在当前国际安全形势波谲云诡的情况下,习主席提出“血性”这一豪气千云的词语,寓意深刻、指向明确。那么,军人的血性从何而来?
一、军人的血性来自于优秀历史基因的传承
拿破仑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精神,从长远说,精神总能征服利剑。血性就是一种精神力量。翻看我军的革命战争史,常为充盈其中的血性而感动。艰苦卓越的长征,面对重重围追堵截,除了正确的战略战术之外,“主要靠压倒敌人的血性士气”才翻越万水千山,赢得伟大胜利。八年抗战,面对日军铁蹄,我军敢于“刺刀见红”,用大刀“向鬼子砍去”,避免了国家灭亡。解放战争中,在“小米加步枪”与“飞机加大炮”的严重不对称中,我军更是凭着血性和豪气,“横扫千军如卷席”。朝鲜战场上,我军“钢少气多”,硬是把“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打到了谈判桌上。后来,敌手把我军这种“气”称作“谜一样的东方精神”。
革命的历史从不缺乏英雄的图谱。无论是朱老总说出“只要红军胜利,区区一个朱德又何惜!”抑或邱少云在烈火中的无言、狼牙山五壮士壮身跳崖时的决绝……这些故事的背后,都深深地印着“血性”二字。英雄是鲜活的,他们每一个都气吞山河、笑傲死神。从某种角度来说,我军的成长发展史,就是一部血性的彰显史。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我军用血性打赢了战争,用血性重塑了尊严,用血性拼来了和平。我军至今已近30年没有打过仗,绝大多数官兵没有参战经历,有的官兵滋长了一些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