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维·洛奇(David Lodge)是英国当代最杰出的文学批评家和小说家之一,其小说批评著作和编纂之作多达10余本,曾自称“是个学院派批评家”。(注:戴维·洛奇:“《小世界》导言”,罗贻荣译,王逢振校(重庆出版社,1992),第5、6页。)伯明翰大学在他执教的近30年不仅因其研究的结构主义、巴赫金小说理论驰名,更以教授写作技巧而著称,他主编的《二十世纪文学批评》在中国也蜚声理论界。纵观他的小说理论研究历程,可以看出他的重心移动轨迹,20世纪在六七十年代他偏重以新批评方法分析小说意义的表达,80年代他多用结构主义和雅各布森的理论对小说的形式技巧进行分析,而到90年代他运用巴赫金的理论又重新偏重对小说意义的阐释。洛奇的变化某种程度上也是当代西方小说批评理论发展史的缩影。他的文论语言清晰晓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文学史发展的特点,阐释并充实了当代一些重要的文学理论,特别是“他从语言上对小说的分析,成功地沟通了语言分析与文学欣赏、评价的分歧”,(注:雷·威莱克:《当代欧洲文学批评概念》,见《外国现代文艺批评方法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第5页。)对于提高我们的文学阅读水平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洛奇的小说批评理论形成于他活跃的文学批评活动中,蕴藏在他繁杂的批评著述中。他的小说批评理论既以深入的理论研究作为基础,也以对创作现象进行具体分析和抽象升华的批评实践作为依托,同时还以塑造感性现象的创作实践作为一种尝试和印证,是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的结合。主要作品包括《小说的语言》(1966)、《十字路口的小说家》(1971)、《二十世纪文学批评》(1972)、《现代写作方式》(1977)、《运用结构主义》(1981)、《现代批评理论》(1988)、《巴赫金之后:小说与批评论文集》(1990)、《小说的艺术》(1992)等。我们梳理他的小说理论,发现主要包含如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
洛奇的小说批评理论形成于他活跃的文学批评活动中,蕴藏在他繁杂的批评著述中。他的小说批评理论既以深入的理论研究作为基础,也以对创作现象进行具体分析和抽象升华的批评实践作为依托,同时还以塑造感性现象的创作实践作为一种尝试和印证,是感性认知和理性思考的结合。主要作品包括《小说的语言》(1966)、《十字路口的小说家》(1971)、《二十世纪文学批评》(1972)、《现代写作方式》(1977)、《运用结构主义》(1981)、《现代批评理论》(1988)、《巴赫金之后:小说与批评论文集》(1990)、《小说的艺术》(1992)等。我们梳理他的小说理论,发现主要包含如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