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素材网 首页

结构化研讨:试论精准扶贫工作的人才战略

10-29 德育素材网
习近平总书记把精准扶贫工作概括为“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要落实好这六个精准,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于培养一支素质高、能力强、技术硬的“精准”人才队伍。而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供给侧,大学生扶贫人才缺失是造成扶贫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从起点“精准”培养一批具备扶贫干部素质的大学生是解决扶贫干部队伍建设的关键。
  一、问题分析
  在扶贫下乡过程中,机关干部容易出现“水土不服”问题:一是思想上未定位。对派驻意义及自身在扶贫工作中所处位置重要性模糊不明;二是态度上未到位。部分干部的“机关病”仍未治愈,需要下基层了解,需要深入群众调研时,脱离群众,遇难就退,缺乏吃苦奉献精神。三是技术上未上位。贫困地区群众知识文化水平较低,仅靠培训、讲课难以将技术帮扶真正落实到户,这要求干部自身需掌握相关专业技术,点对点拉动技术扶贫。针对上述问题,各帮扶单位采取了以培训为主要形式的解决办法,然而效果也不尽人意。
  随着公务员队伍建设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各级机关干部绝大部分是通过公务员考试选拔的高学历人才,那么作为人才输出的高校,其参与扶贫干部队伍建设的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时间导向必然性。以扶贫干部成长历程为轴,以干部入职后为节点,将干部队伍建设方向转向入职前,能有效解决供给侧培养缺失及岗位适应性问题。二是优势导向的必然性。高校是科技成果的聚集地,发动科技人才参与,转化科技成果优势于科技扶贫、产业扶贫,再通过培养的大学生扶贫干部进行技术转移,是“技术找到路子”的必然。三是教育及人才优势。人才教育培养是高校重要职能,思想政治、专业技术及职业教育方面已汇聚相当的人力物力资源。优秀人才的引进、教育基础平台的建设、“互联网+”创新教学模式均可为扶贫干部培养所用。
  <……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