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使每个班每个学生得到全面而健康地发展。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小学升入初中学习后,学生“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非智力型学习困难学生(简称学困生),如何使学困生稳定下来安心学习,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从而提高他们的素质,是当今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民办学校的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有益补充同样也在面对着这样一个问题,由于民办学校在生源的选择、办学模式、教育理念、管理手段等方面多多少少有别于公办学校,这类问题有时甚至会更为突出。基于这种认识,我有时将近半年的时间对民办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问题进行了社会调查。
一、调查过程:
1、学困生的界定。
我们认为,对于学困生的界定要把握住三性,即外延的明确性、揭示本质的准确性和内涵的全面性。据此,我们把学困生界定为:所谓学困生,一般是指那些在知识、能力、品格、方法、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心理得不到健康发展,能力、方法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或心理健康辅导措施给予补尝和矫治的学生。
2、学困生基本情况调查。
(1)调查对象:
以××学校为主要调查基地,协同××、××外国语学校,对在校的××个班近××名小学生进行调查。
(2)调……
- 上一篇:社会调查报告: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 下一篇:学校办公室主任年度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