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素材网 首页

党员干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2024-10-29 09:05:44 德育素材网
我是第2次通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是一本党性锻炼的鲜活教材;也是一本励志的人生宝典。每每读起这本书,都有不同的感受,特别是在文革动荡“上山下乡”和黄土高原贫瘠土地大背景、大环境下映射出来的“荒凉”,与习近平总书记知青岁月和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历程中映射出来的“温暖”,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这种对比中,我对习近平总书记崇高人格力量和鲜明领袖特质的认识更加深刻。
  “荒凉”的感受,来源于文革那个动荡的时代,来源于当年黄土高原的贫瘠。时代的荒凉,意味着缺少“清明”,意味着“动荡”、“不公”和“冷漠”。习近平15岁就要背井离乡,从首都北京来到土地荒凉的梁家河,一干就是七年。从踏上黄土地第一天起,习近平就被标注上了“黑帮子弟”的标签,别人从零开始,他却要从负数开始,入团写了8份申请,入党写了11份申请。土地的荒凉,意味着缺少“生机”,意味着贫穷、艰辛和困境。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开始就要过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从适应恶劣的生活环境开始,到干艰苦农活 “不惜力、从不撒尖”,最后成为了群众眼里的“好后生”“最信赖的好支书”。
  “温暖”的感受,来源于习近平的知青岁月是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七年。这种“温暖”,是家的“温暖”、是组织的“温暖”。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回忆中说:“离开京城,投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周围遭遇的又是不信任的目光,年仅15岁的我,最初感到十分的孤独。”但当时的习近平并没有被这种孤独感击垮,他通过自身强大的人格魅力和努力奋斗,迅速融入到群众中,得到了群众和党组织的信任。他把爱给了群众,温暖着群众。他带着群众学文化、打井、打坝、修公路,发展生产,改变家乡的面貌。同时,群众把爱也给了他,温暖着他。群众吃大米饭时想着“给近平端一碗”,至今习近平总书记还称“那是吃的最香的大米饭”;“社教”结束时,因为村民对他能力和人格的热爱,两个村里抢着……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