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素材网 首页

民族文化多样性源于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10-29 德育素材网

  不同的生态环境铸就了不同的民族文化,自然与民族之间始终存在着互动关系,人为的改造是影响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因素。当今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地威胁着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生态重建须有选择地整合各民族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传统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
  若以经济类型为依据,民族可分为渔猎民族、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三大类。渔猎、游牧、农耕等经济类型的出现,除了与人类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关,还取决于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
  不同的自然环境,具有不同的生态。所谓生态,是指一定时空内所有生命存在与运动的客观实际,是自然环境中民族形成、生存与发展最为直接、最为重要的因素。不同的生态环境铸就了不同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内部认同及与外部区别的标志。民族文化鲜明,则民族形象突出;民族文化淡化,则民族形象模糊;民族文化消失,将导致民族的消亡。生态与民族有着休戚相关的内在联系。
  由于高原、丘陵、盆地、平原分布不均衡及所受太阳幅射、大气环流影响的不同,各地域的地貌与气候也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地域之内,也因地势高低的差别,往往会出现大同之中的小异,即俗谓之“十里不同天”。地貌的复杂、气候的多样,构成了生态环境的复杂多样。生活在特定自然环境中的人群,须依赖自然、适应自然、利用自然以求生存与发展,久而久之,在其生产生活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及价值取向。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内,在生产、生活中具有相同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的人类群体便形成为民族。
  民族的形成,在于民族文化的定格。民族文化是民族群体在生产、生活中劳动与智慧的总结。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决定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生活在江河之滨、深山密林里的民族,其生产生活依靠于捕鱼、狩猎,故其文化必然是渔猎文化;生活在草原上的民族,其生产生活依靠于放牧畜群,其文化必然为畜牧文化;生活于气候湿热地区的……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