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素材网 首页

我市膏盐矿业遗迹保护与利用的路径选择

2024-10-29 08:56:02 德育素材网

矿业遗迹主要是指矿产地遗迹和矿业生产过程中探、采、选、冶、加工等活动的遗迹、遗址、史迹。矿业遗迹在经过合理的规划、独特的景观设计、严格的环境治理和恰当的基础设施建设之后,可以作为二次资源综合利用。应城膏盐资源丰富,开采历史悠久,留下了众多矿业遗迹。如何将这些矿业遗迹变废为宝, 使其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我市矿业遗迹基本情况
应城发现、开采、利用膏盐的历史始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因团山北坡“崩崖裸露石膏,乡民掘坑浅采”,迄今近500年。清•咸丰三年(1853年)以前,在朝廷盐政统制的监管中,应城石膏采掘业,为单一采膏阶段,熬盐业为“多违禁盗取”。因太平天国运动导致淮盐通道阻塞,湘鄂豫皖食盐紧缺,咸丰三年,应城获准熬盐,即进入公开合法的膏盐兼采阶段。据记载,日军侵占应城前的1937年,膏盐矿区有矿井280对,年产石膏7万多吨,年产盐32万担。至应城解放前夕,膏盐矿区仍分布有矿峒3家、盐棚73家。解放后,国家为合理利用地下资源,对石膏实行有计划开采,膏盐矿逐步实行国营,湖北省应城石膏矿成立,抛弃传统掘井模式,分别建设了大型矿井一分矿(俗称“五0坑”)、二分矿(又称“五六坑”)、三分矿(又名一号斜井)、四分矿,其中一二三分矿现已停产。1952年,盐棚熬盐因成本高、产品质量差,原有盐厂从膏矿中全部裁撤,熬盐生产停止,应城结束了“膏峒为盐峒之母,先有膏而后有盐”,盐与膏同出一峒的历史。1958年10月在城东的烧香台动工兴建新型盐井一对,以旱采方式,采出了地下岩盐。1960年湖北省应城盐矿建立,应城石膏和岩盐开采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