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精神的三维阐释:历史、理论与实践“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教育家精神的提出,既有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又有科学而深刻的理论前提,同时为新时代教师发展确立了精神坐标和实践范式。
一、历史维度:教育家精神是古往今来师者风范的传承发展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和沉淀而成的高尚职业道德、精神风貌和人格品质。
教育家精神孕育于五千年中华文化土壤,诠释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师者风范。
教育家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时代,呈现出不同的内涵。
古代,教育家精神是职业化“道德教育家”的立业规范。
孔子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等经典论断,主张教师要“率身正行”,成为学生道德效法的典范。
《诗经·小雅》用“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描绘教师形象,即只有德行善道,高山仰止的人,才能称之为“教师”。
西汉扬雄更是提出“师者,人之模范也”。
这一时期,教师职能被定位于“社会教化”,但所“教”并非知识本身,而是道德纲常,教育者是超凡脱俗的“道德教育家和践行者”。
近代,教育家精神是专业化“好老师”的从业理念。
这一时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
- 下一篇:把纪律学习作为必修课常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