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生态水利中的智慧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石,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生产之要,更是文明之本。
中国古代先民特别注重对水的尊重、顺应、保护,在治水用水的千年实践中孕育了相合相生的生态理念。
自古以来,我国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
古人很早就意识到水资源并非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需要保护和珍惜。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
黄帝观测天文星象,利用水源乃至土石金玉,并要求部落成员要节用水、火、财物。
远古时期对水“用之有度”的保护理念,表达了古人对处理人与水资源关系的重要认识,也充分体现了古人保护水资源的朴素生态观。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问题,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也是与自然生态共生共荣的过程。
古人在治水用水具体实践中,逐步摸索总结出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规律,凸显人水和谐共处的理念。
《管子·乘马》记载:“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因天材,就地利…”管子指出,凡是营建都城,城址的选择要因天材,就地利,靠山近水。
如选高地,要有水源保障:若近河湖,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