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乡愁故乡具有慰藉心灵与滋养生命的精神力量,最能拨动在外游子的心弦。
正因如此,在中华传统诗词文化中,乡愁成为重要主题。
而借诗抒怀、消解乡愁的文学表达,在中国古代诗歌鼎盛时期的唐代尤为普遍。
在唐诗里,时常能读到游子思念亲友的浓浓乡愁。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李白客居他乡,茫无定止,想到一双儿女无人怜爱,不禁心忧如煎。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悲叹骨肉离散,相逢无期,遐想兄弟们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以此慰藉思亲之苦。
“别母鸟南逝,辞兄雁北还。
宦游偏不乐,长为忆慈颜”,张万顷宦游途中时常因思念母亲而满怀愁绪。
怀恋故乡风物习俗也是唐诗中乡愁表达的要素。
“正月蜂相见,非时鸟共闻”“江柳非时发,江花冷色频”,杜甫发觉异乡的花鸟与故乡不同,认为它们出现在“非时”,还颇显“冷色”,满怀对故乡风物的偏爱。
沈佺期被流放在外,逢遇寒食节,不禁想念起家乡岭南风俗,并作《岭表逢寒食》,感叹“岭外无寒食,春来不见饧”。
乡愁因游子离乡别亲而生,唐诗乡愁作品之多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唐代实行科举制度,仕进之路日趋开阔,而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