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小马拉大车"难题的三个途径在基层治理中,“小马拉大车”问题是一个长期困扰基层治理、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老问题老现象,也是影响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问题。
“小马拉大车”问题,通常用来形容基层治理中任务、责任、目标、规模与能力、权限、实力、基础不匹配,造成“马疲车挤“看得见管不着”,甚至“政策走了样等现象出现。
现实中,“任务层层下沉”“材料频频催更“工作强行摊派"的问题依然存在。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基层该承担哪些工作,要把职责事项搞清楚”。
由此可见,推动“减”“赋”落实落地,关键要在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上下功夫,从思想深处解决好“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怎样树好政绩”的问题,决不能让“减”“赋”本身成为新负担。
基层治理中之所以存在“小马拉大车”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三个方面。
其一,基层这匹“小马”拥有的职权相对较小,缺乏充足的权限与资源。
随着社会治理的重心不断下移,区县和乡镇两级承担的任务事项常常超过自身能力。
与此同时,一些基层工作的摊子越铺越大,要求更高,责任更大,“小马”和“大车”之间不对称的矛盾突显。
其二,部分上级机关部门缺乏“换位意识”,较少站在基层的角度看问题、办事情。
有的“随意加码”,文件要求一个标准,具体执行又是更高的标准。
特别是时间紧任务重的工作,意味着绩效考核的周期更短,对基层而言往往更为紧迫,基层干部感叹“难做到”。
其三,不切实际、过多过滥的考核评比,常常出现“不接地气、奇葩任性”的考核指标。
在考核重压之下,部分干部疲于应付差事,焦头烂额,甚至出现一味追求“材料生花“数字政绩"等现象,工作跑偏致使政策走了样。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
- 上一篇:理论中心组学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