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现实劳动是实现美好生活的逻辑起点美好生活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追求“美好生活”是中国人民对未来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和追求,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与使命。
要实现美好生活,必须要弄清楚实现美好生活的逻辑起点,而这一起点就是人的现实劳动。
首先,“美好生活”的主体在劳动中形成。
“美好生活”的主体无疑是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人,所谓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人,既不是过去的人,也不是未来的人,而是当下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马克思认为,“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说来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
而生产生活本来就是类生活。
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
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这种生命活动”是专属于人的特性,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之一。
所以,马克思针对人类历史的产生,强调“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
美好生活以发达的生产力和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前提,但是生活是否美好首先关乎的就是人的主观感受。
而人的主观感受也会由于个体参与劳动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而不同。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制约美好生活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