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2025年创新工作大会,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部署,全面落实国资委关于中央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工作要求,总结集团近年来创新工作成效,分析形势任务,部署未来三年创新攻坚目标。刚才,我们表彰了202x年度创新先进集体和个人,总工程师通报了集团“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中期评估情况,三家单位作了交流发言。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牢记“国之大者”,以历史担当扛起创新使命
(一)创新是集团生存发展的根本出路。回顾集团70年发展历程,从建国初期白手起家建设国家重点工程,到改革开放后参与国际竞争,再到新时代跻身世界500强,每一次跨越都离不开创新突破。近年来,面对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和行业技术变革,我们坚持把创新作为“头号任务”,研发投入强度从202x年的1.8%提升至202x年的3.2%,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12个,牵头承担国家……略…… ”,奋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一)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筑牢产业安全根基。一是实施“卡脖子”技术攻坚工程。聚焦高端装备、新材料、工业软件等领域,建立“揭榜挂帅”机制,对10项关键技术实行“赛马制”,成功突破3D金属打印、高端轴承钢等5项技术,进口替代率提升至82%。二是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以国家实验室重组为契机,整合集团内部研发资源,牵头组建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制造业创新中心3个,打造战略科技力量。三是深化产学研用协同。与清华大学、中科院等高校院所共建联合研发中心,构建“需求出题、联合答题、市场阅卷”协同创新模式,近三年联合攻关项目转化率达65%。
(二)突破新兴产业布局,培育增长新动能。一是抢占未来产业赛道。制定《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设立100亿元产业基金,重点布局人工智能、氢能储能、商业航天等前沿领域,已孵化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家。二是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发挥集团在轨道交通、工程装备等领域的优势,牵头组建产业链创新联合体,带动上下游企业开展协同创新,推动200家供应商实现数字化转型。三是推进“数智化”赋能。实施“云网融合”工程,建成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设备120万台,开发工业APP超20xx个,培育出“预测性维护”“数字孪生”等新业态。
(三)突破_机制障碍,激发全员创新活力。一是完善创新考核机制。将研发投入强度、新产品收入占比等指标纳入子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权重提升至25%,对重大创新项目实施“容错免责”。二是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推行“股权+分红+岗位晋升”多元化激励,对120名核心技术人员实施股权激励,设立5000万元创新基金,奖励突出贡献团队。三是营造创新文化生态。开展“全员创新创效”活动,设立“金点子”奖,近三年征集职工创新成果8600项,创造经济效益12亿元,形成“人人可创新、处处能创新”的良好氛围。
三、强化“三个保障”,确保创新攻坚落地见效
(一)强化党建引领保障。一是深化“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机制,在12家重点子企业推行党委书记、董事长“一肩挑”,建立“党委前置研究创新重大事项清单”,将国家战略需求转化为28项具体研发任务,确保创新方向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比如,某装备制造企业党委牵头成立“高端数控机床攻关领导小组”,党员骨干带头攻克五轴联动技术,打破国外垄断。二是开展“党建+创新”专项行动,在重大专项中设立“党员突击队”“青年创新工坊”,实施“挂牌督战”,攻克氢能储运、深海机器人等15项“卡脖子”技术,党员牵头项目占比达78%。三是构建“廉洁创新”体系,制定《科研经费使用负面清单》,建立“纪委书记+财务总监+审计专员”联合监督机制,对12个重大项目开展“穿透式”审计,追回违规使用资金820万元,确保创新资金“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二)强化资源投入保障。一是实施“研发投入倍增计划”,设立“基础研究十年基金”,每年投入5亿元支持原始创新,2025年研发投入强度达4.2%,其中60%投向量子计算、生物交叉等前沿领域。二是打造“三库一平台”资源生态,建成涵盖2.3万条技术需求的“全球创新需求库”,整合1.8万项专利的“成果转化库”,汇聚3200名顶尖专家的“人才智库”,开发“创新资源地图”系统,实现技术需求30天内精准匹配。比如,某新材料公司通过平台对接中科院院士团队,仅用6个月就开发出高温超导材料,性能达国际领先水平。三是构建“全球创新网络”,在德国、日本设立海外研发中心,与西门子、三菱等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主导制定5G+工业互联网国际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