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素材网 首页

在2024年在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头号工程”专题部署会上的讲话

2024-11-02 10:41:28 德育素材网

同志们: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今天,我们专题召开这次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头号工程”推进会,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决策部署,进一步明确我们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目标和任务,凝聚共识,鼓足干劲,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突破。

一、充分认识科技创新对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国有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科技创新不仅是推动国有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更是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支撑。

科技创新能够促使国有企业优化产业结构。通过引入新的技术和创新理念,国有企业可以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例如,在制造业领域,采用先进的智能制造技术,能够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精度。

科技创新有助于国有企业拓展新兴业务领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等迅速崛起。国有企业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创新能力,积极投身于这些新兴领域的研发和应用,能够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一些国有企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加大研发投入,成功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实现了业务的多元化发展。

科技创新能够增强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全球化的市场格局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只有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推出具有创新性和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国有企业才能在市场中脱颖而出,赢得客户的青睐。以通信行业为例,国有企业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不断提升网络速度和服务质量,在国际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科技创新有利于国有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新技术的应用可以优化生产流程、减少资源浪费,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同时,科技创新还能够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科技创新是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应当在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引领作用。通过科技创新,国有企业可以为解决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提供技术支持,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力量。

因此,国有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加大投入,加强人才培养和创新体系建设,以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二、明确科技创新“头号工程”的目标和任务

为了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的突破,我们将科技创新列为“头号工程”,明确了以下目标和任务:

(一)优化科技创新布局,培育科研核心能力,当好关键核心技术的“供给者”。全会提出,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作为国家关键领域科技创新的“国家队”,国有企业要从全局和战略出发,立足国家所需、产业所趋、两链所困、企业所能,加强对关系根本和全局的科学问题的研究部署,把准技术发展方向和产业变革趋势,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布局深度对接,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顶梁柱”“压舱石”的作用,积极成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排头兵。打造一批具有非对称优势的“独门绝技”。坚持四个面向,集合精锐力量持续培育优势科研领域和专业方向,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可控核心产品系统性、递进式、应用化发展。加快锻造更多科技攻关“代表作”和“撒手锏”,在更多换道超车和错位竞争领域进行突破,做强科技硬实力,为赢得大国科技博弈提供重要筹码。全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聚焦事关产业安全、国家安全和行业战略转型关键领域的重大需求,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纾解产业发展“燃眉之急”、消除国家安全“心腹之患”。围绕制约产业发展的底层技术、关键环节、短板技术,策划实施重点攻关项目,加大创新资源投入,强化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强化基础研究的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努力提出原创基础理论、掌握底层技术原理,夯实科技创新根基和底座,涵养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加大未来产业技术策源力度,在事关未来发展、可能颠覆行业的战略性产业赛道提前谋划“占位”“卡位”,抢占科技前沿竞争主动权。

(二)优化创新体系效能,释放科技创新活力,建好科技体制改革的“示范田”。全会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国有企业要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坚决破除束缚科技创新、阻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四链”深度融合,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科技竞争优势,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强科技战略牵引。大力推动战略性技术预见,依托大科学家“引航”和大企业家“伴飞”,引导企业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产业发展需求和前沿技术趋势开展创新。高起点、宽视野绘制科技战略地图,强化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明确未来一段时期的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让有限的资源在战略引领下更加聚焦。优化科研管理模式。健全推进原始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实施重大项目“任务制”管理,重大难题“揭榜制”“赛马制”管理,建立差异化、长周期科技创新考核评价机制,引导人才、平台、资金等创新要素一体化配置。研究建立战略科研特区,在决策、考核、激励、协作、人才等方面形成更加适应探索“无人区”“少人区”“分歧区”的政策环境和管理模式,有效消除传统意识和政策惯性对战略科研的束缚。提高投入产出效率。优化研发投入结构,提高基础研究比重,引导研发经费真正投向国家战略需求。融入“财政资金为引导、自主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为补充”的多元化资金支持体系,建立健全研发准备金制度,推动研发投入稳步增长。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投入机制,推动研发经费向科技成果产出数量多、质量高、转化快、影响大的单位和团队倾斜。创新人才引育机制。探索“带土式”移植、“候鸟式”聘任、“订单式”挂职等创新引才机制,加大高水平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引进力度。依托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平台等载体,加强青年人才培育。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相结合,建立符合科研人才成长规律的激励机制,对顶级人才、中坚力量、预备队、基层一线技术人员等不同层级人才精准施策、因需施策。完善科技奖励、收入分配、股权分红、成果赋权等激励制度,灵活开展多种形式的中长期激励。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