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XX自治州作为全省推进产业“四地”建设的主阵地,将重点围绕人才强省战略,把人才评价作为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才资源开发管理及使用的前提,在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方面积极探索,着力解决人才评价分类不细、标准单一、手段趋同、用人主体自主权落实不够等堵点,有效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壁垒,建立起与全省“一心两区”人才示范区XX产业人才集聚区相适应的人才评价制度,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XX篇章的XX实践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改进人才评价机制,避免简单以学术头衔、人才称号确定薪酬待遇、配置学术资源的倾向,推动人才‘帽子’、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建立健全以职业属性和岗位特质为基础,符合XX发展实际的科学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就要加快形成导向明确、精准科学、规范有序、竞争择优的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人才评价机制。一是突破人才机制壁垒。紧扣州委大局和中心任务,从绿色算力“人才端”发力,认真贯彻落实《XX省集聚绿色算力人才的十条措施》,对急需紧缺的高技能人才,不受学历、资历等条件限制,以“随到随评、动态入选”的方式,设立绿色算力人才计划,专门支持绿色算力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全力服务保障绿色算力“产业端”提质增效,推动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构建绿色算力产才融合生态圈。二是强化业绩贡献导向。教育、医疗等基础领域人才突出同行评价,重点评价学术成果前沿性和学术影响力,着重关注代表作的引用率,考察学术辨识度、强化聘期考核。科技、工程等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领域人才突出市场评价,注重创新能力、成果转化和专利运用,强调服务地方发展的效益和高价值发明专利。社会公益性领域人才突出需求导向,重点评价成果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发挥、公共政策倡导和公众影响方面取得的成绩。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人才突出社会评价,注重研究成果的学术原创性和实际应用价值。三是科学设置评价周期。积极探索考试评审、考核认定、个人述职、面试答辩、实践操作、业绩展示等不同方式,提高人才分类评价的针对性和精准性。遵循不同类型人才成长发展规律,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短期评价和长期评价相结合,有效克服考核评价过于频繁的倾向。注重实施聘期评价机制和动态有序退出机制,研究制定二级岗位评价考核措施。突出中期和长期目标导向,适当延长基层研究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等评价周期,鼓励基础研究人才有效投入研究、长期积累经验、持续提升水平。
完善人才评价管理体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做到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持续完善人才评价管理改革要结合大局大势“跳出评价看评价”,进一步明确政府、市场、用人主体在人才评价中的职能定位,建立权责清晰、管理科学、协调高效的人才评价管理体制。一是落实用人单位自主权。政府积极从以往大包大揽、管理过严的状态向市场联动、自主创新的人才评价机制导向转变,通过完善诚信承诺机制、第三方评估、检查抽查等方式,加强用人主体自主评价人才的事中事后监督,成为强化巩固企事业单位等用人主体创新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有力“引擎”。国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用人主体要围绕人才的“引育用留”,充分发挥在人才评价中的主导作用,结合自身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评价人才,促进人才评价与使用、激励与退出相衔接。二是优化人才评价生态圈。积极建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人才评价监管体系,严格规范评价程序,建立健全申报、审核、公示、反馈、申诉、巡查、举报、回溯等制度。结合地区行业特点,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职业标准体系,针对性制定地区单位或行业领域人才评价标准、程序、方法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建立专家评价负责、荣誉和问责机制,避免人才评价学术权威的“一锤定音”。发挥社会监督作用,聘请社会监督员对人才评价重点环节和程序进行监督。强化有机结合,用好人才分类评价结果,激发人才工作热情和创新能力。三是促进管理服务市场化。强化政策制定、公共服务、监督保障等职责,弱化事项审批、微观管理等职能,在XX探索设立一批高水平的人才评价、职业技能鉴定等第三方机构,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承接政府转移的人才评价职能,有序推进“管理人才”变为“服务人才”。促进人才服务供给和需求导向结合,建立健全人才评价与绩效考核、人才培养、人才引进等相衔接的机制,形成良性的人才评价和激励循环。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强评审专家数据库建设,建立人才评价机构综合评估、动态调整机制,推动人才服务机构产业化市场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