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高校勇担历史使命和国家发展大任的重要体现。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是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向国家和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高层次教育模式和必要通道。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202x年全省高校研究生导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推进会,这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它关系到我们如何进一步夯实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提升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确保研究生教育的正确方向。在此,我代表省政府,向长期奋战在教育一线的广大研究生导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清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思政建设的重大意义
《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明确指出,研究生导师是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力量,肩负着培养国家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使命与重任。现阶段,由于现有研究生导师履职的评价权重仍倾向于科研成果和产出,导致其向学生输送思想政治教育的量化评价指标及研究分析较匮乏。偏重研究实绩的传统教学模式,固然能够较好地满足学生毕业要求并积累研究成果,但也易使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倾向于“老板雇员型”的形式。在导学关系中,导师占主导地位,师生关系边界不清晰,以“老板”身份自居,对教书育人初心理解不透,在教学中发挥育德作用、发扬思政育人精神不够,更关注学生学业以及学生科研能力带来的实际成果,在培养理想信念、激发学生学术兴趣等方面较为忽视。显然,这类“教—学”结构模式难以满足研究生多元发展需求,也无法满足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立足于思政和人文的引导和激励的要求,因此应在思想层面将“立德树人”贯彻在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中,使其自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首要任务的根本要求。立德树人既是教育目标,又是教育过程。应当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把学生培养成充满使命感和责任感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鼓励研究生将个人的发展进步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需要相结合,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支持和鼓励研究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在服务人民与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培养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积极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成为世界文明进步的积极推动者。
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是提升导师政治素质的基本要求。政治素质是研究生导师素质的重中之重。研究生导师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执行国家教育政策,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自觉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将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统一,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实践者。
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是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必然要求。《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教研12号)第八条指出,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人文关怀,关注研究生学业、就业压力和心理健康,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机制。导师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关怀,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了解学生成长环境和过程,在关心帮助研究生的过程中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加强与研究生的交流与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机制,与研究生建立互信互联关系。关注研究生的就业压力,引导研究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关心研究生生活和身心健康,不断提升研究生敢于面对困难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
二、强化认识,准确把握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思政建设的重要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一系列要求,为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因此,我们要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学养深厚、术业精进、治学严谨、指导有方的高素质研究生导师队伍。
(一)坚持师德为先原则。近年来,师德失范的事情时有发生,给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研究生导师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教育方针政策。要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恪守学术规范,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感染、引导研究生,为高校研究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树立良好形象。导师对研究生最集中的指导时间多在2—5年,时间并不长,因此需要利用好有限的时间,帮助研究生养成“善思”“乐学”的学术习惯,树立正确价值观。
(二)坚持育人为本原则。研究生导师要爱岗敬业、履职尽责强化责任意识,确保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指导研究生,坚持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做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人才培养具体实践中。作为教育者应具备关于“人”的相关知识,树立“育人”必先“做人”的观念,培养自身形成有助于学生学业的人格魅力,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善于将工作、生活中的真、善、美传递给学生。针对学生不同性格特点、年龄段,予以“量体裁衣”式的沟通、交流和指点,使学生通过“了解—认识—肯定”的心理过程,对教师和学业产生敬爱和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动规范。
(三)坚持质量为要原则。研究生导师要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执着的学术追求,秉承先进教育理念,关注学科前沿,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指导能力。要遵循教育规律,关注社会需求,坚持因材施教,着力提升研究生的学术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导师既需要在学业方面严格要求学生,又需要兼顾教学监督和鼓励。在指导、评估、反馈的教学过程中,分析学生的“成败得失”,对学生给予适当鼓励,使其具备足够的自信去挑战未知的科学问题。针对学生在学业中遇到瓶颈或困难,客观分析和评价,着力保持学生的求知欲,避免强迫性、压抑性、消极性学习心态的产生。“教不严,师之惰”,研究生对学习出现倦怠懈怠时,导师应摒除站立于“高地”的姿态,督促、激励学生内化出自主学习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