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王昌龄的《出塞》,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而最精妙的,便是开头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昌龄用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互文见义”,用秦时、汉时设定时间跨度,勾勒出关山月,晕染出伤离别的苍凉感。
眼前的明月,是曾照耀过秦汉的明月;眼前的边关,曾是秦汉战事一直未曾间歇的边关。
开篇就有了一种独特的意境和穿越时空的历史感。
“时”是会意兼形声字,是“時”的简体字。
甲骨文、金文、石鼓文以及《说文解字》古文里的“时”字均写作“旹”,上部为止,表示行进,下部为日,表示太阳的运行。
古人计算时间,是根据太阳在天空中运行的位置,或者它在地上投影变化的情况来确定。
繁体的“時”字则出现较晚,睡虎地秦简里的“時为小篆,止已变为寺,由“日"“土"“寸”组成。
《说文解字》解释为“時,四时也,从日寺声”。
段玉裁注:“(时)本春夏秋冬之称,引申之为凡岁月日刻之用”,把太阳的运行描述得更为细致:太阳的影子是一寸一寸从土地挪移过去的,测日记时。
由此,“时”既表示每日的时间流光推移,也表示每年的四时轮转更替。
“时”与“天”合,组成“天时”,顺天应时,观时顺变。
《尚书舜典》里有一句话,叫“食哉唯时”,意思是解决老百姓粮食问题的关键是把握时令、顺应天时来发展生产。
历代统治者无不是把“敬授民时”作为施政的首务。
我国古代以农立国,农业是以自然再生产为基础的经济再生产,受自然界气候的影响很深,表现为明显的季节性和紧迫的时间性。
这一特点,在中国古代农业中表现更为突出。
《吕氏春秋审时》提出“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的命题,并以当时主要粮食作物为例,详细说明了庄稼“得时“先时“和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