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召开全市司法行政系统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调度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总结前期专项行动成效,分析当前形势任务,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作为市司法局局长,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规范涉企行政执法,是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关键举措,是护航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践行司法为民宗旨的具体行动。下面,我讲三个方面意见。
一、全面回顾专项行动进展成效,坚定深化涉企执法规范化建设的信心决心
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坚持“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和“自我革命”的担当,推动涉企执法领域实现“三个根本性转变”,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
(一)从“分散执法”向“协同作战”转变,执法体系更加科学高效。针对企业反映强烈的……略…… 警。平台运行以来,已拦截违规执法行为127次,纠正_裁量权滥用问题39起,执法投诉量同比下降71%。特别是在安全生产领域,利用物联网传感器对危化品企业实施24小时在线监测,成功预警重大隐患17起,避免经济损失超亿元,真正让执法监管“长出牙齿”又“带着温度”。
二、深刻剖析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增强推进专项行动走深走实的责任感紧迫感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看到,对标党中央关于“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要求,对标企业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期待,我市涉企行政执法仍存在“三个不匹配”:
(一)执法理念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不匹配。部分执法人员仍存在“重管理轻服务”“重处罚轻预防”的惯性思维,具体表现为“三个倾向”:一是“为罚而罚”倾向,将执法简单等同于罚款,个别单位罚款收入同比增长异常,存在“以罚代管”嫌疑;二是“选择性执法”倾向,对大型企业“不敢管”、对中小企业“盯着管”,甚至出现“人情执法”“关系执法”苗头;三是“运动式执法”倾向,专项行动期间“一阵风”式检查,日常监管却“宽松软”,导致同类问题反复出现。
(二)执法能力与法治政府建设目标不匹配。主要体现为“三个不适应”:一是法律素养不适应,部分执法人员对《行政处罚法》《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新法新规学习不深,导致程序违法、证据不足等问题频发;二是科技应用能力不适应,面对“智慧执法”平台,仍有23%的执法人员不会操作、不愿使用,数据赋能执法监管的作用未充分发挥;三是协同作战能力不适应,部门间信息壁垒尚未完全打破,联合执法仍停留在“物理整合”层面,未实现“化学融合”。
(三)制度供给与企业现实需求不匹配。当前涉企执法领域仍存在“三个空白”:一是新兴领域监管空白,对平台经济、直播电商等新业态,缺乏针对性执法指引,导致监管缺位与越位并存;二是信用监管制度空白,企业信用修复机制不完善,部分企业因历史违法记录长期处于“信用黑名单”,影响融资贷款和项目申报;三是执法监督空白,对垂直管理部门执法行为的监督仍存在“真空地带”,企业投诉渠道不够畅通,执法公正性面临挑战。
三、聚焦重点领域攻坚突破,全力打造涉企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升级版”
下一阶段,我们要以“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为抓手,实施“三大工程”,推动涉企执法规范化建设实现“三个新突破”。
(一)实施“执法理念革新工程”,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上实现新突破。重点抓好“三个转变”:一是推动“管理思维”向“服务思维”转变,建立“执法+服务”双向考评机制,将企业满意度纳入执法部门绩效考核,权重不低于30%;二是推动“人海战术”向“智慧监管”转变,年内实现重点执法领域非现场执法占比超60%,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三是推动“单兵突进”向“协同作战”转变,建立“执法部门+行业协会+企业代表”三方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会商解决监管难题。
(二)实施“执法能力提升工程”,在锻造过硬执法队伍上实现新突破。着力打造“三个平台”:一是建设“执法实训基地”,联合高校、律所开发100个典型案例教学模块,实行“红蓝军”对抗演练,每年培训执法人员5000人次;二是搭建“法治能力测试平台”,开发涉企执法专项题库,实行“月考+季评+年赛”,考试成绩与职级晋升挂钩;三是创建“执法监督智库”,聘请20名法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