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碱淖鱼类生态链修复的调查与思考红碱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贺和平红碱淖位于陕西省最北端,陕蒙交界处,毛鸟素沙漠东缘,是全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荒漠半荒漠地区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也是全球最大的遗鸥繁殖栖息地。
加强红碱淖生态保护和修复,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遗鸥等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持续壮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
近期,我们围绕红碱淖鱼类生态链修复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一些初步成果。
一、鱼类生态链修复是红碱淖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20世纪50至90年代,红碱淖曾是著名的渔场,在陕西省鱼类分布区划上属于陕北高原区的河套亚区,有记载的鱼类共3目11种,包括土著种达里湖高原鳅、大鳞副泥鳅、鲫鱼、麦穗鱼,引进的养殖鱼类包括鲢、鳙、鲤、草鱼,及引进养殖鱼类时携带的野杂鱼包括餐、栉鰕虎鱼等。
1958-1979年间是红碱淖鱼类种群最繁盛的时期,也是红碱淖渔业发展最快的时期,其中于1960年引进了鲤,至1964年鲤成为红碱淖捕捞鱼类的优势物种,占总产量的50%以上;1964年又引进了鲢、鳙、草鱼;1958一1979年期间红碱淖的陕西和内蒙两家国营渔场的鱼产量总计为324.1万公斤,平均年产量为14.75万公斤。
1995年在红碱淖开始引进的大银鱼,至1997年产量达到100多吨,1998年达到了400多吨,但1999年后大银鱼逐渐消失直至灭绝。
经调查大银鱼作为肉食性鱼类,作为新的引入物种以土著鱼类及引进养殖鱼类的幼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
- 上一篇:关于全区党建工作开展情况的报告
- 下一篇:全链条全领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