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素材网 首页

【写材料用典】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1-15 德育素材网

  【写材料用典】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例文】“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对于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而言,百姓的信任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商鞅就是以“徙木立信”作为变法的突破点,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信誉,才确保了新法的实施,使秦国日渐强盛。

  (中国纪检监察报《与朋友交言而有【典故】出自春秋孔子《论语·颜渊》,子贡日:“必不得已而去。

  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释义】意思是,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

  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这个国家就不能存在下去了”。

  【赏析】古人讲,“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

  中华民族自古就重信誉守承诺。

  对于"诚信"的含义,中国的古至先贤曾有自己的诠释:〈礼记.乐记〉中曾有记载“著诚去伪,礼之经也”;老子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儒家学说则把“仁、义、礼、智、信”作为“立”"五德。

  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有“人无信而不立”的说法,从商鞅辕门立木到曾子杀猪教子,“言必行,行必果”作为衡量个人品行优劣的道德标准之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史记》也记载有“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故事。

  三国时期魏国派遣司马懿、张郃率精兵30万人,直指剑阁。

  此时,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