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素材网 首页

冼星海与拜卡达莫夫的患难之谊——中哈友谊的历史见证

11-15 德育素材网

  洗星海与拜卡达莫夫的患难之谊一中哈友谊的历史见证“人民的音乐家"洗星海(1905一1945年)家喻户晓,他创作的“黄河旋律"气势恢宏、鼓舞人心,激荡着一代代中国人的爱国情怀。

  洗星海的一生短暂而璀璨,尝尽艰辛却始终以音乐为信念,在生命历程的最后阶段,有两年半时间与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段友谊也成为中哈友好交往的重要历史见证。

  援助之手1938年,33岁的冼星海到达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任教,翌年改任系主任。

  因《黄河大合唱》的巨大成功,1940年中共中央委派洗星海与袁牧之赴苏联为影片《延安与八路军》配乐,进行后期制作。

  1941年受战争影响,影片制作陷入停顿,洗星海回国受阻。

  1942年底,化名“黄训的洗星海辗转来到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当地气温零下30℃,多天没进食的洗星海穿着单薄的衣服,拿着行李箱,背着小提琴,流落在阿拉木图的街头。

  在举目无亲、贫病交加之际,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伸出援助之手,为他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家。

  洗星海与拜卡达莫夫的偶遇发生在一次音乐会后。

  彼时,听众早已散去,拜卡达莫夫发现了衣衫单薄、忧郁深沉,独自一人坐在剧院大厅的洗星海。

  拜卡达莫夫不由发问:“剧院马上关门了,你怎么这么晚一个人坐着?你从哪里来呢?”虽然语言不通,但直觉告诉他这个黝黑瘦削但眼神坚毅,怀里紧紧抱着小提琴的年轻人急需帮助,于是他抓起洗星海的手,毅然把洗星海领到了自己家。

  拜卡达莫夫全家共8口人,挤在一室一厨的狭小空间里。

  陌生人的突然造访让拜卡达莫夫家中的母亲十分惊讶,拜卡达莫夫对母亲说道,“如果你的儿子无家可归,您肯定也希望谁能把他领回家。

  而且他不是一个普通人,他是一个音乐家”。

  “孩子,留下来吧,这就是你的家”。

  拜卡达莫夫的母亲对洗星海说。

  患难之中见真情,她把洗星海当成自己的儿子,将家里最大的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