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素材网 首页

长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影响

11-15 德育素材网

  长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影响说到长城,我们自然会想到连绵起伏的墙体、雄伟壮丽的关隘;想到驻守的将士、征战的健儿;想到“万里长城永不倒“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诗句。

  可以说,长城集实体形象、人文情怀、精神内涵于一体,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长城最早修筑于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开垦能力得到极大提高,中原政权向北方农牧交错地带推进农耕生产方式;与此同时,游牧民族则时常以马上骑射的方式对农耕地区进行侵扰。

  为阻止游牧骑兵南下,各个时期的中原政权大多不约而同在农牧交错地带修筑长城,目的是将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适度隔离,维护相互间的生产秩序,降低战争风险。

  所谓:“天设山河,秦筑长城,汉起塞垣,所以别内外,异殊俗也”。

  但在客观上,长城却使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间的交往距离进一步拉近,经济、文化上的互补性日益增强,彼此间的交流往来更加密切,为中华民族多元体格局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长城强化了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经济互动和依存自战国秦汉以后,各个政权修筑的长城主要位于农牧交错带。

  游牧民族“逐水草迁徙”,产品的单一性和不易保存性使他们需要得到来自农耕地区的粮食、手工业品及酒曲、茶叶等产品。

  同样,从游牧民族那里得到牛、马等大牲畜和畜产品,也有利于中原政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军事实力。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这种强烈的相互依存性与互补性,使长城内外各民族间始终保持着频繁的贸易往来,并呈现出不断发展壮大的趋势。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