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的境界与追求“艺”,最早见于商代的甲骨文、金文中,“艺”()字为跽跪的人双手捧持禾苗或树苗栽种之形。
《说文解字》释:“埶,种也”,引申为技能、才艺,指精通、辅佐、成就某事的能力。
儒家有“六艺”之说:
一为礼、乐、射、御、书、数,一为《诗》《书》《礼》《易》《乐》《春秋》。
“艺”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它融技艺养成、修德进道等为一体,其创生与发展不仅在整体上奠基了中华民族循道笃实的人文品格,决定了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文化特质,更塑造了中华民族博施济众、革故鼎新的精神品质,成为中华文明艺境和合的精神境界。
循艺笃信辅成生意天人关系为中国哲学的永恒话题。
传统文化注重探究“天人之际”,古圣先贤为寻求天与人相接之处而追求不怠,其中,创造并推广“艺”的范式最为质朴、切己。
《诗经》有:“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无此疆尔界。
陈常于时夏”,赞美后稷能够承接自然天道,创造耕种的树“艺”,且无疆界区分,将此艺广播于万民,造福万民,其德光大澄明、克配彼天。
古人对树艺的熏习,昭示了从无到有、踏实笃信的创生之德,彰显了圣人借助天道而订立人极、锻造生存秩序的精神气象。
《论语》记载,南官适问孔子,“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孔子赞赏日:“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躬稼乃顺乎自然、订立生存秩序之大德,这种奠基文明范式、生存式样的境界,正是孔子所称赞的艺道。
源自耕种、耒耜、稼穑等自然树艺之“艺”,最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凝结为“博施济众”这个重要德行,成为中华伦理体系中处理天人关系的至高境界。
《周易·系辞传》中有“天地之大德日生”的表述,古人在游艺的过程中,观照天地生生之德,参赞、辅成万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