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论解蔽《荀子》中的《解蔽》篇被认为是中国古代专论思想修养的经典名篇,梁启超评价它“其言精深而肃括(意思是恭敬而有法度),最当精读,且应用之于修养”。
在这篇文章中,荀子痛感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种种无序状况,深察其背后的思想根源,精心开出“药方”,极力向世人展现光辉的理想人格及思维境界。
细读此篇,荀子作为先秦继孟子之后儒家最重要的代表,其强烈的淑世情怀扑面而来,深沉的哲学智慧沁透人心。
“蔽于一曲”:
一种思想通病荀子指出,人们思想上的一个通病就是“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其意思是:受局部性的东西蒙蔽,而不能明了真理。
那么,造成蒙蔽的情形有哪些呢?有什么危害呢?在荀子看来,万事万物之间存在差异以至对立,这些差异、对立面之间互相遮蔽。
比如,在喜好与厌恶、开端与结局、远处与近处、广博与表浅或过去与现在二者之中,如果只知道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个方面,就不可避免地会陷于片面性,从而蔽而不明,甚至塞而不通,而这就会招来蔽塞之祸。
荀子从君王、臣子与诸子百家三个方面举例详谈蔽塞之祸。
商王纣被爱妃妲己、宠臣飞廉所蒙蔽,听不进忠臣微子启的劝谏,因而思想惑乱、行为荒唐,最终丧失九州之地,国都变成废墟。
宋国臣子唐鞅被权欲所蒙蔽,赶走了贤明的太宰戴罐,自己最终身首异处。
法家人物慎到只从刑法方面把握大道,施政时受刑法蒙蔽而不懂得贤人的作用,结果是内政陷于混乱,外交上使人迷惑。
蔽塞之祸,可以说是史不绝书。
如何解蔽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代笔。
请点击👉 mooonya 👈联系老师